现代社会如何看待“陪嫁保姆”
大多数网友第一反应就是“父母怎能如此关爱 ”
“陪嫁”是我国的传统民俗。在古代,无论是帝王将相,还是豪门旺族,陪送女儿的嫁妆里都有一部分“活嫁妆”———宫女(或丫鬟)和太监(或奴仆)。这些“活嫁妆”即无人身自由,更无人格尊严,是依附“主人”存在的奴隶。社会发展到今天,竟然出现了如此令人叹息的一幕:富商嫁女,把保姆当“嫁妆”!更令人震惊的是,有专家认为此事很正常,和为子女买车买房一样,只不过是父母关爱子女的方式罢了。
“陪嫁保姆”体现的不是“关爱”,而是把“溺爱”演绎到了极致,是爱的扭曲和变形。
20出头的温州一富商之女章颖(化名)出嫁时,除了豪华婚宴、200多平方米的豪宅、轿车作嫁妆外,富商夫妇还“陪嫁”了一样特殊的“嫁妆”——在娘家服侍女儿20多年的保姆。
应该说,如此“观点”具有一定的代表性,反映了部分富人群体的真实心态。但在笔者看来,这是非常荒谬的心理逻辑,根本站不住脚。
据报道,此事在当地反响不小,在网上也引起喧然大波,支持者有之,反对者有之。支持者认为“陪嫁保姆”是“父母关爱子女的一种方式”,而反对者认为“太过荒谬”,有人认为“陪嫁保姆”和封建社会小姐出嫁陪嫁丫鬟的做法没什么两样,是封建腐朽思想的余孽在作怪,应受到全社会的强烈谴责。更有人认为这是“温州精神”的沦丧,温州下一代已成为“八旗子弟”。这些反对者的观点看起来意正言辞,大有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。但在笔者看来,这些观点难免犯了主观主义的错误,而且有上线上纲的嫌疑.
一方面,父母有能力为子女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,并不意味着可以培养和纵容子女的“寄生虫情结”。家境富裕,自然会给孩子带来优越的物质生活和良好的教育。但如果因为有钱,就无视子女独立意识的引导、自强品质的塑造和热爱劳动美德的教育,导致子女连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都没有,结婚成家了还离不了保姆,只能让子女像“寄生虫”一样地生活。
另一方面,保姆是一种职业,本身是一个享有权利的公民,岂能与买车买房相类比?而把“陪嫁保姆”与买车买房划上等号,这种谬论不但可笑,而且非常龌龊———除了对保姆的歧视之外,还有对人权的漠视。
本来陪嫁保姆只是父母疼爱子女的一种表现,可以说它是溺爱,但不该认为这是歧视,这是“温州精神”的沦陷。有些人之所以这么敏感,其原因无外乎其思想中理想化的平等情结和过时的“逆境出人才”的自虐心理。对于本无特别意义的陪嫁保姆现象,本没有夸大其危害必要。